張家老藥鋪的創立
崇禎十七年春(1644年春),天津城北一帶癘疫肆虐,鄰里之間扒門探視即被傳染,十喪八九,百姓叫它“探頭病”。
客居天津梅家胡同的明軍眷屬皖籍人張孫氏,原系鈴醫世家,她察覺百姓訴說的病癥同早年先輩的醫案契合,斷定是熱毒壅阻肺絡所致的氣陰兩傷證。此時恰巧從亳州來探視張孫氏的親屬隨身帶來一船藥材,打算變賣后作為盤纏舉家回遷,張孫氏義無反顧地決定將藥材制成“五味湯”劑救治罹病百姓,并且分文不取。為方便百姓取藥,她手書“張家老藥鋪”木牌一塊,掛在了街門旁。瘟疫過后,十里八鄉尋醫問藥的人仍絡繹不絕,張孫氏決定把藥鋪開下去,于是,從祁州(現安國)購置了炮制藥材的工具等,使藥鋪進入了制藥初始階段。
在張孫氏辭世后的百余年里,張家老藥鋪逐步完善,傳到張孫氏玄孫張國戎掌堂,已具有能夠制作多門類、多品種丸散膏丹和藥膠藥酒生產能力的中藥工坊,除了城廂里有門市,還有走街串鄉鈴醫的銷售渠道把藥賣到四鄉,生意十分興隆。這,就是天津同仁堂的前身。